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

粗粒子

初九拜天公那一夜

說到粗粒子,搖晃、模糊與失焦,一定會想到森山大道。那是他一貫的黑白攝影手法。我對搖晃、模糊與失焦的接受尺度並不寬,但是我卻偏愛粗粒子。為了可以拍出粗粒,潛意識裡我喜歡在夜晚拍照。就算不在夜晚,我也偏向在比較陰暗的地方拍,又或者對著逆光拍。我說的是潛意識,我並沒有故意找比較陰暗的地方拍,而是在那種狀況下,自然而然的想拍照而已。

為什麼我會偏愛粗粒子?這就是我寫這一篇的原因,我希望可以藉此更加了解自己。


粗粒子(film grain)只能出現用菲林所拍攝的照片上,那是照片在銀鹽化學感光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不均勻黑粒子。照片呈現粒子的粗細,在拍攝與沖洗的過程都有很大的影響。

我在森山大道《晝的學校、夜的學校》裡讀到關於粗粒子的解答。有人提問『我真的看不懂老師的照片。很粗野,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很髒(我理解這裡所謂的髒是noisy吧!)。老師看世界的方式是用攝影來表現,但只能用這種形式嗎?』

森山大道的解答很長,我在這裡只斷章取出關於為什麼會出現粗粒子的部分,想讀完整的解答請翻開《晝的學校、夜的學校》41頁。

『嗯,或許是吧。的確當時的照片在第一次看時會覺得很粗燥,這點我也承認,但我卻不認為這樣就是不對。因為我是憑著一股氣勢努力沖洗照片,所以我覺得還好。

要是有人要求我好好處理,我就會好好沖洗照片。因為我在細江英公老師那裡擔任過三年暗房工作。這可不是開玩笑的,不管想要多少,我都能沖洗得很漂亮。但是這牽涉到我與照片相處的模式,還有我攝影時的街頭現場,還有關於相機的相關事項等等,也就是說,將現場的衝擊直接帶到暗房,自然而然產生出這種粗粒子的調性。我也曾經有幾次故意嘗試沖洗出好看的照片,結果反而打壞了我的心情,因為根本不符合我當時的心境。比方說,我如果用二號紙沖洗出華麗高雅的質感,照片就會看起來很漂亮。但是結果我還是順著自己的情緒,採用硬調的四號紙完成照片。。。。』

森山大道的照片


對於暗房技術性的東西,我無法體會,畢竟我沒有沖洗照片的經驗。但是說到紙張,我就覺得好像懂了。我非常喜歡照片印在那種粗燥的紙張上的感覺。不像印在光滑的紙的照片容易產生反光,印在粗燥紙張的照片比較陰暗,感覺就像隔著灰色的磨砂,我喜歡的就是那種質感。

老實說,數碼攝影的照片沒有粗粒子,粗粒子是後製模擬出來的。數碼照片是由幾萬像素(pixel)組成的,那是非常有規律編排而組成,而菲林靠的是化學感光作用,產生的『像素』是隨機組成的,感覺上就會比有規律的自然。我覺得它們不同之處就在這裡。然而我覺得隨著技術的進步,數碼的照片可以模擬出更自然的像素。

數碼噪粒子

且說,數碼攝影最靠近粗粒子的東西就是噪像素(noise),我這裡為了方便就稱它為『噪粒子』。噪粒子的產生是因為感光不遂,讓相機的感光元件在沒有足夠光素資訊下,瞎猜一些像素的顏色。噪粒子呈現出來的感覺是一種非常浮躁、錯亂的。那是菲林攝影是絕對不會有的現象。所以說,噪粒子和粗粒子是非常不一樣的東西。

但是我並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,所以我只能盡我所能去呈現我所能接受並且喜歡的粗粒子。把照片翻成黑白是一種手法,噪粒子在翻成黑白之後就不再那麼難接受了,而且某種程度上和粗粒子相近。所以很多人取巧地把拍得太過於噪的照片翻成黑白,認為照片拍壞了就翻成黑白看看能不能補救。我個人覺得啦,照片是沒有拍壞了這回事。照片的好壞都取決於觀者,而且因人而異。

在還沒有接觸粗粒子照片前,其實在我潛意識裡早就喜歡那種粗粒子了。我用手把眼睛閉上,往一片黑暗裡看,我看到的就是一片除了黑色以外的光粒子。(我不知道大家所看到的是不是跟我一樣)再張開眼睛看,放鬆自己往四周看。其實我看到的事物,都是由細小的粗粒所組成。除非我注視著單一的物體,那個物體才變成非常清晰。或許因為如此,我會覺得照片有少許粗粒才會自然。光鮮亮麗的高清照片是很有衝擊力,但是就給我一種不自然的感覺。

逆光下的親切


還有一種可能性,我可能覺得粗粒子可以帶給我一種動感,透過那種不均勻的黑粒子,照片中的影像彷彿在蠕動著。這不僅讓我想起,其實在我接觸攝影之前,我很喜歡印象派的油畫,尤其是莫奈的油畫,太美了。或許我喜歡的就是那種質感,促使我喜歡上粗粒子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