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

回顧我的街頭攝影旅程


回顧到2012年7月,為了要到日本去旅行,我買了我的第一台相機。那是一台微反相機,尼康J1,鏡頭有廣角與長鏡頭。說拍照的經驗,當然之前就有了。父親是記者,從小就看著他拍照長大,可以說是耳濡目染。小時候當然也拍過照,父親也買過菲林傻瓜相機給我玩。

數碼相機崛起的時候,大家紛紛都去買大型的DSLR,但是我沒有。過後,自己存錢買了一台可以拍照的手機(3.2 Megapixel的那種),拍得不亦樂乎。但是要說到對攝影狂熱起來,也是買了尼康J1之後的事。

在日本旅行的時候,根本就不知到什麼是街頭攝影。就那個時候,開始察覺自己喜歡拍攝街道與路人,多過拍風景。回顧當時的照片,可以看得出自己已經有一定的構圖感。這對學攝影來說非常重要,我發現很多人開始學拍照都無暇照顧構圖。拍了一段時間,他們會非常沮喪,不解為何拍出來的照片不好看。簡單來說,其實那都是因為構圖的關係。






從日本回來之後,就開始接觸街頭攝影了。找到街頭攝影,馬上就明確自己喜歡的攝影是什麼。雖然如此,我還是嘗試各種攝影,拍星星,拍風景,拍模特兒,什麼都拍。但是到頭來,還是拍攝街頭比較過癮。


對於構圖,我一開始跟隨自己的意念。隨後發現原來自己所構圖的法則是黃金比例,然後繼續從書本學到了很多很多構圖的法則。


接觸了布列松《決定性的瞬間》了之後,我的街頭攝影開始有了決定性的改變。



我發現很多街頭照都是黑白的,我嘗試去理解,為何大家那麼喜歡黑白?我也嘗試去黑白我的照片,但是就是找不到感覺。就當我想放棄的時候,我遇上了Sebastian Salgado的作品。那時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黑白可以這樣!原來黑白的魅力可以這樣地震撼!

同時我也走入了森山大道的世界,然後開始迷茫了起來。我不理解他的攝影之道,感覺自己走入了黑暗的世界,伸手不見五指,好恐怖。攝影是什麼?幹嘛拍這樣的照片?《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》給了我答案。我終於走了出來,開始新的嘗試。



2013年5月從西藏旅行回來,我發現尼康J1已經滿足不了我。我買了二手的奥林巴斯OMD EM5。OMD算是一台魔器,功能全方位,但是對我來說拿來街拍其實是牛刀小用了。拿牛刀來斬雞感覺如何?你明白我意思嗎?

換了新手機。這一次心痛痛買了 IPHONE 5S,最大的驚喜就是街拍得利!手機攝影最厲害的地方不是它很小很巧,而是它可以讓你馬上拍,馬上後製,感覺就像相機與暗房合一,得來完全不費功夫。


在北京旅行所拍的照片,比較有街意的,都來自於IPHONE。而且,第一張讓我成功晉級Vogue.it的照片也是用手機拍的。當然這樣說並不完全正確。其實那是多方面的沉澱與醞釀出來的成果。


現在的我繼續以手機拍攝街頭,後製成黑白。我發現,我越拍越黑,反差也越來越高,構圖也是越來越大膽了。我想我是著迷了,或者說走入邪道了。


拍照到底是為誰?我不會去想要用攝影來改變什麼?我沒有這個慾望,也沒有這個本事。我只想讓攝影來改變我自己。藉此尋找自己,看看自己的底線到底在哪裡。



『照片就是要告訴人家一些故事而存在的,所以要在構圖上,下一番功夫。』那是一年前我對於攝影的認識。現在我已經不在那麼確定了。記得我讀到李安導演說的一番話,整體的文字已經無從考察,但概意是『沒有觀眾會願意聽你的,別為了表達什麼而太過刻意,你要做的反而是去震撼觀眾,讓觀眾自己決定想要的故事。』

撇開刻意想表達什麼的意識去拍照的枷鎖,拍照就變得更直接了。別誤會,那不是叫你閉上眼睛亂拍。會促使你拍照的動機是自己的潛意識,那到底是為什麼,就讓自己拍了之後再去理解。拍後再篩選照片的過程,你或許就會明白了。接下來,就是如何加入自己的情感去震撼觀者了。第一位觀者,就是自己。


以上的照片是2014年1月28號拍的。與第一張對照,我發現我還真的改變了很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